首页 资讯 正文

第十五届 北京国际电影节,新质光影 美美与共

吉事果影视消息:2025年4月26日,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(以下简称“北影节”)在春日里的怀柔雁栖湖畔圆满落幕。这场历时9天的全球影坛盛会,以“新质光影·美美与共”为主题,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,架起连接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的光影桥梁。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4部影片汇聚“天坛奖”竞技场,超300家国际影视机构参与交易,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2名记者现场报道,共同见证了这场兼具艺术高度与产业深度的文化盛典。

从致敬经典到AI前沿,从青年影人扶持到“票根经济”创新,北影节以多维实验探索电影艺术的边界,向世界展现中国电影强国的雄心与北京的文化活力。

01 国际赛场的中国坐标

本届“天坛奖”评委会由姜文领衔,陈冲、大卫·叶茨(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导演)、叶锦添等组成跨文化评审团,兼顾艺术深度与商业价值。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·塔尔坐镇“注目未来”单元,挖掘新锐力量。本届“天坛奖”吸引来了全球1794部影片参赛,海外作品占比近90%,较去年增长18.9%。芬兰治愈系家庭片《夏日之书》、土耳其神话寓言《白天是阿波罗,晚上是雅典娜》、中非合拍片《纳维》等佳作,拼合成多元文化的光影版图。

北影节展映策展人、亲身参与了十一届北影节邀片工作的沙丹对此深有感触:“我今年是第十一年参加电影节展映的邀片工作,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,我们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,和刚开始相比,今年北影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部佳作汇聚北京,正是北影节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体现。”

北影节国际会客厅汇聚了300余家中外影视企业,特邀10家国际版权公司与5位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参与。秘鲁发行商阿伦·卡普尔感慨:“中国电影水平实现飞跃,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。”其家族四十年深耕南美市场,见证了中国电影从《红高粱》到《流浪地球》的产业巨变。

星光熠熠生辉的各类演出、新锐思想碰撞的名家论坛、如火如荼的影视交易、色香味俱全的电影主题集市,也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媒体的宣传报道。据组委会统计,本届北影节共收到来自122个国家和地区2002名记者的注册申请,其中包括来自境外140家媒体的275名境外记者。同时,CGTN、国际在线、China Daily等主流媒体平台也充分发挥强大的海外传播能力,进一步提升了北影节作为国际影视赛场上“中国坐标”的影响力。

02 文明传承的双向解码

120年前,由京剧名家谭鑫培出演的之一部中国电影《定军山》在北京城南诞生,这部当时被人称为“西洋镜”的电影,既是中国电影的起点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初次融合。120年后的今天,同样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的中国电影《哪吒2》横空出世,并以超157亿元票房进入全球影史前五,为中国电影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。导演黄建新解读其成功的密码时说,因为哪吒的叛逆与正义,构建了全人类的情感公约数,“可以说这是一部世界级电影,这是中国人的一大进步,也是中国电影人的一大进步。”

从1905年《定军山》到当代神话重构,中国电影正在实现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。在本届北影节开幕式红毯上,“致敬经典”环节实现了文化转译。京剧《定军山》与《罗马假日》同台辉映,李小龙截拳道表演串联功夫电影史……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既是向世界电影经典的致敬,也凸显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。

03 产业未来的创新实验

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全球银幕艺术的展示盛会,更搭建起融合经典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多维对话平台。组委会通过多场核心论坛、影人沙龙交流等活动,重点聚焦行业前沿议题,包括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带来的影视创作范式转变,短视频与微短剧的创作浪潮对传统影像美学的冲击,以及影视工业化进程中人才培育和产教融合的实践痛点。这些深度探讨既体现了北影节对电影本体价值坚守的追求,又展现出对产业变革的敏锐洞察,通过搭建产学研对话桥梁,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。这场年度光影盛会,正以多维视角构建中国电影的发展坐标系,既直面流量时代的内容生产焦虑,又积极探索技术赋能下的艺术新可能,彰显了中国电影人在守正创新中开辟产业新局的开拓精神。

作为发现行业新人、孵化电影新作的重要板块,本届北影节项目创投共收到507个报名项目,在终审路演上创投评委会主席陈思诚、评委董润年、饶晓志、许月珍、张子枫等人与青年创作者们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与交流,评委们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这些创作者们的项目早日孵化成功。

同时,创投训练营板块同样体现了北影节对青年影人的系统性扶持。训练营集结监制、导演、编剧文牧野,演员周冬雨,制片人、编剧应萝佳等8位行业资深导师,形成覆盖电影创作全产业链的培训体系,从导演、制片、摄影、美术多维度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课程,助力学员们进行创作实践,搭建起青年影人的成长通道,持续为行业培养新力量。

此外,针对短视频与流媒体的崛起,北影节今年推出了微短剧计划。这一计划的设立,既是应对观众注意力碎片化的现实选择,也体现了北影节链接市场、着眼未来的战略布局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,用户规模超过5亿。行业的痛点在哪里、观众的需求在哪里,北影节的焦点就跟到哪里——北影节作为“行业风向标”的意义也正在于此。

在本届北影节技术论坛暨“光影未来”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上,来自一线的电影创作者以及学界、业界和主管部门代表,围绕“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”主题展开政策分析与实践研讨。论坛聚焦人工智能重塑创作生态、电影工业技术自主化突破等核心命题,深入探讨了电影技术革新与产业机制升级的协同路径。

来自论坛的金句也凝练了行业共识——

“算法解码艺术基因,技术激活创作潜能。”“科技长河奔涌向前,叙事母题永恒流转。”等辩证思考,既直面AI时代电影工业的技术焦虑,又彰显科技与艺术共生的前瞻视野。

04 “电影+”模式的全民盛会

本届北影节一大亮点就是通过推动文商旅体融合,提高了全民参与的程度,使北影节从一场行业盛会成为了一个全民节日。千万消费补贴、270家影院特惠、博物馆免费开放日让市民共享光影盛宴……一位带着孩子观影的母亲感慨:“电影节的温度,在于让艺术触手可及。”

在绿荫掩映下的北影节主会场郎园Station园区,由纺织厂厂房改建的会场内,各路业界英豪正沉浸式“华山论剑”,厂房外特意保留下来的废弃铁路边“电影文创大集”已开得热火朝天。首都博物馆、北京天文馆、荣宝斋、北京艺术博物馆等三十余家博物馆齐聚一堂,甚至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胜景区和博物馆也风尘仆仆云集于此,带来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,让人目不暇接。

除了这些难得一见的博物馆,围绕影视周边产业的衍生产品、延伸服务成了“大集”的另一亮点。一位满街推销咖啡的年轻老板笑容可掬,说起咖啡来头头是道,本以为他是深耕咖啡行业的生意人,可细聊才知,这个小伙子竟然是伯明翰艺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,由他导演的作品还参与了本届北影节原创电影短片的角逐。而在北影节上卖咖啡也是他电影梦的一部分,希望通过卖自己品牌的咖啡来为正在拍摄的短片积攒经费,实现“以商养影”。

一对90后小夫妻的摊位上只卖一种产品:两口子合写的一部小说,这本书见证了他俩的爱情,也凝结着他们的心血,更满载着他们的梦想——他们把青春的故事写进了书里。在北影节主会场外的这一方小小摊位前,他们认真地告诉记者:他们期待有一天自己书里的故事也能被拍成电影,传播给更多的人看。“这里不仅是交易场,更是梦想孵化器。”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不禁有感而发。

诗一样的季节里,梦一样的舞台。一群可爱的年轻人、追梦人,在这里有他们的生活,更有他们的梦想。

此外,在“看电影爱生活”活动,企业提供了1000万元优惠券回馈观众;34家展映影院联动周边的300余家餐饮商户推出了票根折现服务;北影节设计推出了12条主题旅游线路,并提供10万份出行权益券;全市270余影院也推出了限时特惠等方式的观影优惠活动,惠民金额约500万元。据不完全统计,本届北影节各类活动参与人次达200万以上。

北京作为影视文化高地,不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影视文化资源,更有着国内其他地区难以匹敌的人才优势、文化优势,发展电影产业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用数据勾勒北京影视版图:1.1万家影视企业占全国14.7%,18家上市公司领跑产业,2023年20.9亿票房占全国5%,2024年全国31%的过亿大片也诞生于此。《流浪地球2》《长津湖》等“北京制造”的大片更是彰显了北京的内容生产力。北影节也正在借助“电影+”的模式不断推动北影节的朋友圈和影响力逐渐扩大。

十五年淬炼,北影节从区域影展跃升为文明互鉴的全球平台。它用“天坛奖”树立艺术评判的东方标准,以“电影+”模式探索产业融合的中国方案,借青年计划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基因。当雁栖湖畔的星光散去,留下的不仅是《哪吒2》的票房神话,更是“美美与共”的现代诠释——在这里,传统与科技共鸣,本土与全球共舞,艺术与生活同在,人民与电影同行。

这场“光影实验”给出的“北京答案”,正为世界电影的未来注入东方智慧。


阅读全文
{if $zbp->Config('umMipCms')->umLocal=='1'}